效率指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或者说是某一工作所获的成果与完成这一工作所花时间和人力的比值。效率和效能两者是不相等的,效率是从战术角度考虑的,而效能则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的,也就是说,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关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可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回到预算绩效评价, 切克兰德提出的3E理论是指产出,衡量自身的产出;效率,体现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情况;效果,体现本系统产出对其上级系统的作用。是从系统观点的角度提出的认知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
由于3E的这种软性环境评估优势,在绩效评估、公共政策评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该以怎样的理论来解析预算绩效评价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预算绩效评价实践中,关于“绩效”自身的内涵一直不明确、不规范。用到的概念较多,如效果、效益、效率、效能、结果、产出、影响、行为等。2000年,我国启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出台。2020年,财政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出台,明确提出以“决策情况”“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实现的产出情况”“取得的效益情况”等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项目层面的预算绩效评价不断规范。同时,部门与机构整体预算绩效评价也在积极推进。总体来说,一方面,经过20余年实践,预算绩效评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花钱问效”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预算绩效评价的效果初步显现。另一方面,从预算绩效评价3E理论角度来看,目前以项目为主的预算绩效评价主要涉及产出与管理行为评价,较少涉及效率评价和效果评价;产出与管理行为评价也还存在较多要解决的问题,如评价方法、中介支撑机构作用、结果应用等。
预算绩效评价3E理论的应用
决策评价:解决财政管理角度的评价与其他行业角度评价之间的协调问题
目前,随着财政管理角度的预算绩效评价逐步实现全覆盖,财政管理角度与其他行业领域的管理角度相互独立的管理角度的评价关系应如何协调,应引起重视。例如,发改委的项目后评价,包括项目决策理由与目标、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投资情况如项目经批准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及调整概算、竣工决算、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和项目运营(行)及效益现状。显然,财政管理角度与发改委管理角度的评价存在重复。财政管理角度的预算绩效评价目前仍以“财”为评价为主,而对效率和效果评价不深,后评价以评“业”为主,但“业财一体化”的要求,两套系统重复评价的问题就更加凸显。
未来协调的重点在于做好两套评价体系的协调,一是整合评价体系。目前,两套评价出发点不同,财政管理角度的评价难以完全取代管理角度的评价。二是在管理角度评价基础上开展财政管理角度的评价。充分利用已有评价的数据、信息与结果,开展财政管理角度的评价,避免重复。三是用财政评价代替后评价,这种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效率评价:启动效率评价方法探索与试点
从预算绩效评价3E理论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效率评价很少开展,过去的投入管理表现为投入驱动发展模式,即政府重视增加投入并将项目竞争作为分配资源的重要方式,目前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作为首要任务。亟需重视效率评价。
效果评价:建立效果评价方法体系
从预算绩效评价3E理论角度来看,第三方机构一直重视效果评价,但是没有实际做到,主要停留在产出与管理行为评价的单一维度上,效率评价缺位,效果评价乏力。
例如,在现有预算绩效评价中,效益是评价的四大指标之一,但却是基于社会效果视角的评价多,而基于满足经济社会需求视角的评价少,且主要评的是产出而不是效果。影响财政投入效果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项目管理的碎片化,部门本位主义色彩较重,没有形成“整体性政府”。因此,解决投入效果的问题需要从治理的整体角度多方发力,当然也包括从效果评价角度发力。通过效果评价,着重解决评价中“产出众多而贡献稀少”等问题。
美国联邦政府在2008年出台《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修正案》,重点在于确立了以“预算所要达成效果”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即以战略目标为牵引,构建从宏观到微观的绩效目标体系:采用自下而上的评价方式,以微观层面资助项目的产出为证据,逐级向上,最后重点评价宏观战略目标也就是效果的达成情况。在这一新体系下,更容易保障战略目标的达成。
多角度探索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方法。这需要各行业领域专门开发不同类型项目评价例证作为指南。预算绩效评价作为提升投入效能的重要工具,亟待从现阶段“评产出、算得分”向“评效果、重效率、促效能”的方向发展。
希望预算绩效评价的3E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为绩效评价 “增效”作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