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局通知:小微企业工会经费返还继续实施!,还没有申领的企业快去申请吧!
2024年,工会经费继续返还!
近期,税政君注意到,山东泰安税务局转发了中华总工会的文件,工会经费返还又出新政!
通知重点:
1、自 2023年1月1日起,继续实施小额缴费工会组织工会经费全额返还支持政策。
2、支持政策对象:全年上缴工会经费低于1万元(不含)的小额缴费工会组织。
3、政策实施时限:暂定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 31 日止。
4、上级工会要建立小额缴费工会组织工会经费收缴台账,按照调整后的经费上缴周期及时汇算其年度上缴经费,并于每年11月底前足额返还其上缴的工会经费。
什么是工会经费?
如何计算?如何返还?
一、什么是工会经费?
工会经费是工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费用。
二、工会经费的来源有哪些?
其中:
1、全部职工包括哪些?
2、“工资总额”如何计算?
三、计提的工会经费如何上缴?
(一)先缴后返:就是先全额缴纳,然后再返还。
1、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先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薪金总额的2%计算出工会经费全额向工会组织拨缴,或者向受委托代收工会经费的税务机关缴纳。上级工会组再按规定比例「一般为60%」转拨给缴费企业基层工会。
2、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薪金总额的2%计算出工会建会筹备金全额向上级工会组织拨缴,或者向受委托代收工会经费的税务机关缴纳。
在规定时间内成立工会组织的上级工会再按规定比例「一般为60%」转拨给缴费企业基层工会,在规定时间内未成立工会组织的,以前缴纳的工会建会筹备金不再返还。
如果你向税务局申报的是按照工资总额2%计算的工会经费,那就是这种方式。
(二)分级拨缴
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薪金总额的2%计算出工会经费后,按当地规定比例「一般为40%」向受委托代收工会经费的税务机关缴纳。留成部分「一般为60%」由企业同时拨付给其所在的基层工会,未设立基层工会的,待建立工会组织后由各单位拨付本单位工会。工会经费拨付给工会后,工会单独设账核算。
如果你向税务申报的是按照工资总额0.8%「2%*40%」计算的工会经费,那就是这种方式。
四、工会经费怎么用?
<上下滑动查阅>
未成立工会
需要缴纳工会经费吗?
答复内容:根据《江西省总工会 江西省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江西省税务局关于印发<江西省工会经费征缴管理办法>的通知》(赣工通字〔2019〕14号)规定:
其实并不是江西地方规定,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建会筹备金收缴管理的通知》(厅字〔2021〕20号)第一条规定:
也就是说,无论企业有没有成立工会,都需要缴纳工会经费。
工会经费的税会处理
1、企业拨缴工会经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2、工会经费如何进行税前扣除?
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
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
3、收到返还的工会经费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企业工会组织单独建立了工会经费核算账户,那么,返还的工会经费应直接进入工会组织的账户,作为工会组织收入进行核算。
如果企业工会组织没有单独建立工会经费核算账户,那么,返还的工会经费应当进入企业银行账户。
收到返还工会经费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工会经费
工会组织支付活动经费时,
借:其他应付款——工会经费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返还的工会经费是给企业工会组织的,主要用于职工或工会活动,单独核算,属于专款专用,并不是给企业的,所以不能作为企业的收入;也不属于增值税的应税行为,也不需要交增值税。
收藏!
小微企业、个体户税收优惠合集
1、小微企业,税率降了
其中,对小微企业来说,其中一项政策尤为重要,那就是:
“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期至2027年12月31日。”
1)享受条件
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以其实际经营期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确定上述相关指标。
2)享受方式
小型微利企业在预缴和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时,通过填写纳税申报表,即可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小型微利企业应准确填报基础信息,包括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国家限制或禁止行业等,信息系统将为小型微利企业智能预填优惠项目、自动计算减免税额。
税政君提醒:
1.小型微利企业不区分征收方式,查账征收、核定征收,均可享受减免政策。
2.小型微利企业在预缴和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时均可享受减免政策。
3.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已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时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应当按照规定补缴企业所得税税款。
2、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其中,对个体工商户来说,其中一项政策尤为重要,那就是:
“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体工商户在享受现行其他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可叠加享受本条优惠政策。”
1)享受条件
2)何时享受?
3)减免税额怎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