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全”预算绩效评价的逐步深入,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将政策完善、全周期业财管理、全过程工程咨询融入绩效评价的实践中,其效果相对于单纯的绩效评价而言是巨大的。
从第三方机构服务的成本角度看,一般的单项绩效评价其服务成本也就几万,十几万,如果按照政府采购预算价测算其均价,也许不超过10万。但一些捆绑课题研究的绩效评价服务则很高,比如近期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购的“新形势下广州扩大有效投资的创新型政策举措、广州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以及统筹资金绩效评价课题研究”,预算价为148万元。这其实是捆绑绩效评价的课题研究,而不是捆绑课题研究的绩效评价。但我们认为,二者没有实质区别。
课题研究就是帮助探寻解决思路,类似绩效评价报告中的建议,但什么样的建议才是有用的?我们可以对资金使用效益评头论足,但对于管理提升则力不从心,对于政策完善更是难上加难。
比如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可持续影响方面的评价,按照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总体要求,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应对当地制定的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取消一批、清理归并一批、优化转换一批。通过清理归并,农口部门专项资金数量会减少,才能建立重点突出、管理规范、进退有序、保障有力、科学系统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调存量、优结构、聚焦点”的工作目标,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内生功能,提升民生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整合设立乡村振兴绩效提升奖补政策资金,通过考核奖补、竞争立项等方式,探索建立以乡村振兴创新发展和工作实效为导向的有效激励机制。这才是可持续的。
再比如扩大有效投资资金绩效评价,首先应系统梳理近年来出台的有关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举措,分析政策实施的产出和效益。系统梳理政府重点投资领域项目谋划储备及建设管理、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实施进展、重大项目资金筹措与投融资模式、各类投资政策工具使用和潜力空间等情况,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等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的思路、意见,重点围绕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完善项目决策生成及常态化全周期管理机制,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探索提出新形势下扩大有效投资的创新型政策举措建议。
《毛选》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目标明确,策略才能精确;目标模糊,再多努力也可能是徒劳。为什么很多人陷入“解决问题”的误区?因为问题容易显现,而目标却隐藏在背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要只盯着问题,而是盯紧目标;不做解决问题的高手,而是做辅助达成目标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