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审计思维和绩效评价思维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苏州云帆财务顾问有限公司 浏览量:88次

建立正确的审计思维对于审计工作至关重要,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这些思维包括:法规思维、主场思维、问题思维、筛选思维、博弈思维和成果思维。通过培养和运用这些审计思维,能够更加专业、高效和精准地完成审计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服务。但长期开展审计业务容易形成套路化的思维模式,如开展绩效评价则需要养成咨询的思维。我们认为,审计思维和评价思维的融合可以形成一种更全面、动态的分析框架,既能确保合规性和准确性,又能提升价值判断和优化决策。以下是两者的融合路径和具体方法:

一. 理解两种思维的核心逻辑

  审计思维:以证据为基础,关注合规性、风险控制、数据准确性,强调流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评价思维:以价值为导向,关注效益、效果、效率、目标达成度,通过数据分析和主观判断得出结论。

   也就是说审计思维偏重是否合规?是否存在风险?,而评价思维偏向是否有效?如何改进?因此,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评价改进的方向;在评价中识别的低效环节,通过审计验证其合规性。

二、两种思维的整合

    审计的保守性与评价的创新性可能冲突,因此,评价的主观性与审计的客观性需平衡。可采取以下整合方式:

    交叉分析:用审计数据验证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如绩效数据是否真实)。用评价结果解释审计问题的根源(如流程低效导致合规风险)。实现既解决风险、又优化效能的解决方案。

   定量与定性结合:审计工具(如抽样检查、穿行测试)用于验证数据真实性。评价工具用于衡量效果。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与评价结果关联,优先处理高风险、低价值的环节。

    解决策略:先通过审计确保基础合规,再通过评价推动改进。最终建立共同标准如在评价指标中纳入合规性权重(如“合规成本效率比”)。

三、二者融合的价值

   一是对于预算部门可以降低风险的同时提升效能,避免“合规但低效”或“高效但违规”的极端。二是对决策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兼顾短期合规与长期价值。

     通过系统化的流程设计、工具整合和场景适配,审计思维与评价思维可以形成互补,成为部门治理和决策优化的双重引擎。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电话咨询
电话:13375198096
微信咨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