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财政支出全过程绩效评价之间的融合和协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8 来源:苏州云帆财务顾问有限公司 浏览量:88次
 财政支出全过程绩效评价是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涵盖从预算编制到执行、监督及结果应用的全链条管理。其总体框架遵循“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闭环管理逻辑。事前绩效评估对应预算编制阶段)包括目标设定与可行性论证;事中绩效监控对应预算执行阶段包括动态跟踪与风险预警;事后绩效评价对应项目完成后包括效果分析与反馈应用;结果应用与改进包括优化预算分配与政策调整。

    如果全过程绩效评价只是各阶段相互独立的评价,无法达成内部的融合和协同,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我们认为,财政支出全过程绩效评价的融合与协同,能解决传统绩效评价中存在的“碎片化”“孤岛化”问题,通过整合评价流程、共享数据资源、优化协同机制,实现评价体系的高效联动与动态优化。以下是研究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融合与协同的核心逻辑

目标一致性:打破部门分割,统一绩效目标与政策导向,确保评价标准与国家战略、地方规划协同。

全链条贯通:将“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视为有机整体,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

资源整合性:整合财政、审计、行业部门、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与能力,减少重复评价,提升效率。

二、当前融合与协同的主要障碍

制度壁垒:部门间权责不清,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如财政部门重资金合规性,行业部门重项目产出。

数据孤岛:财政支付系统、行业监测平台、社会调查数据互不联通,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动力不足:基层部门对协同评价缺乏积极性,存在“重分配轻管理”倾向。

技术短板:缺乏智能化工具支撑动态分析与跨部门协作。

三、融合与协同的实践路径

(一)机制设计: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框架

中央—地方协同:上级部门制定统一评价标准,地方结合特色细化指标(如乡村振兴资金需匹配地方产业需求)。

跨层级数据共享:通过财政一体化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执行、评价数据的纵向贯通。

部门联席制度:建立财政、发改、审计、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评价小组,统筹重点领域(如EOD项目、专项债)。

责任清单管理:明确各部门在数据提供、风险预警、整改落实中的具体职责。

引入第三方机构:委托高校、智库参与评价体系设计,增强独立性;

公众参与监督:通过“政务公开+社会评议”提升透明度如民生项目设置公众满意度权重。

(二)技术支撑:数字化赋能协同评价

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

整合财政、行业、地理信息等数据,开发“绩效评价驾驶舱”,支持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如自动识别超期未执行项目。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增强跨部门信任。

智能化分析工具

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资金使用风险如通过历史数据建模识别易超支项目类型;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自动解析政策文件,动态更新评价指标库。

可视化决策支持

通过GIS地图展示资金分布与绩效热力图,辅助区域间资源调配;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定向推送至相关部门。

(三)制度保障:完善协同评价的政策体系

标准化建设

制定《财政绩效评价协同操作指南》,统一数据接口、评价周期、结果应用规则;建立分类评价模板(如基建类、民生类、产业类项目差异化指标)。

激励约束机制

正向激励:将协同评价成效纳入部门考核,对优秀案例给予预算倾斜;

反向约束:对数据瞒报、推诿整改的部门通报问责。

法律保障

探索绩效评价结果与人大监督、审计问责的衔接机制。

(四)重点领域协同实践

跨领域资金整合评价

例:乡村振兴资金与生态补偿资金协同使用,评价时需综合农业产值提升与生态保护效果。

政策组合效果评估

例:减税降费与科技创新补贴的协同效应,需分析企业研发投入、税收增长、就业带动等交叉指标。

区域间协同评价

例:长三角一体化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需建立跨省指标如产业链协同度、交通互联效率。

四、未来研究方向

理论深化:探索协同评价的边际效益与成本平衡点,量化协同机制对财政效率的提升幅度。

技术突破: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跨部门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数据—模型—政策”自动迭代。

国际比较:研究OECD国家绩效评价协同经验如英国“单一政府账户”模式,提炼本土化路径。

  财政支出全过程绩效评价的融合与协同,本质是通过制度重构、技术革新与利益平衡,推动财政管理从“单兵作战”向“系统集成”转型。未来需以“数据共享”破壁垒,以“权责明晰”促落实,以“动态优化”保长效,最终实现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与政策落地效果的双重提升。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电话咨询
电话:13375198096
微信咨询
TOP